年级动态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初中部师生同论“参与”优秀征文(二)
如何提高“I’M IN课堂”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王明豪
时光荏苒,初中部的课改从无到有、从学习模式到钻研核心理论、从一片质疑到竞相参与,所有改变的核心就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参与成为了支撑。从原有的“271”课堂模式转变为具有自身特色的“I’M IN课堂”,这一华丽的转变展现了初中部对于自身课改的自信,更释放出对于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视的信号。
课堂参与是还课堂于学生的有效载体,更是“I’M IN课堂”的自身特色之一。课堂参与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质量,如何在现有基础之上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性成为推进“I’M IN课堂”发展过程中值得思考的命题。根据对“I’M IN课堂”的参与的得与失以及与课改团队的讨论,笔者以为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性应从以下两个个方面入手:
一、多角度挖掘学生潜力,丰富课堂参与的形式
“I’M IN课堂”的参与不同于原有的传统课堂的参与模式,“I’M IN课堂”的参与模式是以学生为核心,以教材和课堂活动设计为载体,以教师点拨评价为知识总结和拓展。这种崭新的课堂参与模式势必要求学生全方位的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而这一要求又需要多角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的达到“I’M IN课堂”的要求。
现有的“I’M IN课堂”的课堂参与主要分为课堂讨论、小组展示、小组点评三个基本环节。根据笔者的观察发现,现有的“I’M IN课堂”的参与活动样式在围绕这三个基本环节的基础上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部分课堂参与过于模式化。以课堂讨论的环节为例,教师一声令下,教室内便出现热火朝天的讨论场面。殊不知,对于部分课堂而言,这样的讨论并不是有效地参与,原因在于学生对于探究案需要探究的问题还没有充足的时间理解。因此,笔者建议,对于部分课堂可以增设讨论前的讨论预热环节,这里的讨论预热还价不等同于课前的对于导学案的预习,而且能有有效地防止假讨论的存在。
2.课堂参与的活动形式单一化。对于不同学科的课堂参与的活动样式在不违背基本课堂环节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的多元化,鼓励和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于目前的“I’M IN课堂”的活动样式就是简单的对于的探究案的问题的讨论和基本展示,时间一长,孩子们的热情便会退却。以现在初三的学生为例,在某次的师生交流中,孩子讲到“这样的讨论和展示我们都进行了两年了,大家都不很积极了”。结合课改两年的实际情况而言,孩子们品尝倒了课改的滋味,但是对于具体的参与的形式不再有浓厚的兴趣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积极的拓展更贴近学生或者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
针对以上两个特点的存在,我们应加大对于课堂参与活动形式的研究。例如,文理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具有学科特色的活动形式;增设师生体验活动形式(师生共同表演或者辩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以学情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完善导学案的编辑
导学案是支撑“I’M IN课堂”的重要支柱之一,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经过两年的不间断的学习和努力,“I’M IN课堂”的导学案的编辑在编写原则、版面设计、内容设置等方面已经初具特色,已经成为学生手中的第二教材。凡事无尽善尽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而言,导学案的编写在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根据“I’M IN课堂”的实际开展情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1.目标设置注重学情 学情重在关注参与
导学案的编辑分为预先案、探究案和联系案,对于以上版块的编辑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情,设置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内容。在现实操作中,我们做到了难易适中,但是还存在内容过于乏味,尤其以文科类的导学案较为典型,部分导学案的探究案的材料过于陈旧或者问题的设置过于成人化和训练化。
2.拓展学案功能性,延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只是注重导学案的课前预习和授课过程中的练习,忽视了导学案本身就是学生的“第二教材”的功能性。作为学生的“第二教材”,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中应引导学生注重学案的功能性的引导,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装订起来。
以上是笔者对于提高“I’M IN课堂”的课堂参与的有效性的拙见,对于提高课堂参与性这一命题将会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而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答案。
浅谈学生课堂参与
赵予新
从教育哲学规律说,学生是具有强大潜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强大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没有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教育便不可能发生。从认识论层面讲,实践出真知,学习的本质是参与实践,并在参与过程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知,实现超越与发展。因此,教学质量的优劣,教育目标的得失,与教学是否较为集中、合理、系统地为学生创设了立体的参与环境,创造了多元的参与契机密切相关,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数、量、质、广度、深度、力度密切相关。
根据我校初中部学生的情况:三年制班课堂主动参与的学生占20﹪,被动参与的学生占70﹪,强迫参与的学生占10﹪。六年制班课堂主动参与的学生占10﹪,被动参与的学生占6 0﹪,强迫参与的学生占30﹪。介于此如何创造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每位老师首先需要需要考虑的问题。下面谈一谈我的一点想法:
1.课前参与,激清增趣
当学生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唤起参与的积极性。编制有梯度,分层次的导学案,使每位学生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学生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导学案,达到预习的目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起点,然后实施教学。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有展示与讨论的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知识能力都得到提升。
课前,对学生完成的学案进行适当的评价,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并鼓励C2的学生画图,抄题,并予以加分肯定,让其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一上课就睡觉。上课伊始,教师精心创设多样化的情景,更能激清增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课上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参与
影响学生课上积极参与的最大障碍是胆怯,畏惧心理。而解决畏惧心理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学生取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机会越多,越有自信。胆怯、畏惧心理将随之改变。我的具体做法是:①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力争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真心地尊重、爱护每位学生,真诚地鼓励他们,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这种学习的快乐会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发掘出每位学生本已存在的潜能。②课堂上坚持无错原则,加分原则。只要是主动回答问题,无论举不举手,无论答对答错,一律加分,C级,B级加分更多。真心呵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成功,使学生敢于参与,不让一个孩子带着遗憾坐下。③课堂上鼓励学生之间积极评价,支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每个学生为回答问题的学生真心地加油,喝彩,创设和谐、良好人际环境氛围,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④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立足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不同梯度的疑难问题。教学时要营造活动氛围,创建多样的参与形式。或个人,或小组(可固定,亦可自由组合)。力争让人人参与,全员参与,不允许有被遗忘者、被歧视者、无动于衷的“冷者”“隔岸者”。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提升。
3.给足思考时间,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莫林斯基说过:“学生集中思考时,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留白”---—留下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有层次性的问题作为引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质量。
4.课堂活动的表面化现象,忽略了参与的信度与效度,
在很多的“新”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正在积极采用开展课堂自主活动的方式来带动参与,活跃的课堂气氛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都参与了!其实,这其中很可能掩盖着极大的陷阱。有的学生没有参与,但是被教室的气氛掩盖了.有的学生在瞎参与,没有真正思考问题,而是在用动作与废话参与。相反,有的学生没有说话,但思维参与了,老师却没有发现。
总之,课堂教学在于学生参与,学生参与效果导致教学的成败。精心的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有效地参与氛围,促进参与行为的优化提升,实现教与学双赢。
参与体验 认知自我
初二政治组 王淑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常见的情景是老师们滔滔不绝,学生们昏昏欲睡;老师们苦口婆心,学生们东张西望;老师们声嘶力竭时,学生们有气无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到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I am in”课堂实现了让学生在参与中认知自我的梦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们长期以来的减负梦想。深入发掘、挖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是“I am in”课堂的精髓。据此,教师首先要在学生心中树立课堂参与无错、谁参与谁提高的思想,进而努力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看、多说、多做、多演,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要在每一环节前都用一两句话把学生引导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再次,高效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身体参与,智力参与,更重要的是情感参与。因此,教师要利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及时给予学生奖励,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温度”。最后,教师要及时拓展延伸,让课堂不仅有热闹、活跃的表面,更要有深度,拔高的内涵。
一个坏得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的引领者。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也即“助产术”,这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理不谋而同,而这也正是“I am in”课堂的精髓,即倡导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在体验中认知自我。
老校区
地址:新乡市金穗大道51号
电话:0373-5082653
传真:0373-5082653
邮编:453000
东校区
地址:新乡市平原路东段
电话:0373-5056100
传真:0373-5056100
邮编:453002
南校区
地址:新乡市丰华路南段
电话:0373-3552588
传真:0373-3552501
邮编:453000
扫一扫关注
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