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用泰戈尔这句名言作为座右铭的康素贞就像一片清新的绿叶,17年来,她用满腔爱心,帮助幼小的心灵蓄积知识;她用质朴的真诚,为纯真的心灵寻找航向;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山村小学生的希望。
一间土坯房、四块桐木板,垒起深山孩子的梦想
时间回到17年前。位于深山区的汝阳县靳村乡鱼山村还没有学前班,孩子不到6岁不能入学。诸多被堵在校门之外的孩子整天疯跑在田野里,不仅小身子晒得黑黑的,还养成了调皮的性子。不是张家的西红柿少了,就是李家的果子被摇落了。顽皮的孩子虽然创造出了一串串“战绩”,可是却大字不识一个,见个人连声“好”都不会问。
20岁的素贞常常到县城办事。看到城里的孩子文明、卫生,有礼貌,而家乡的孩子却是流鼻涕,说脏话,心灵很受触动。“这样下去咋行呀!”素贞找到了村支部书记:“咱村也得办个幼儿班,你看咱这里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差一大截呢。”她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村支部、村委和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几经周折之后,素贞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教室被安置在一间土坯房里,那是1989年村里农网改造时临时搭建的小厨房。几位热心的学生家长把家里的桐木板拉去了四块,下面用几个土坯一垒,课桌的问题就解决了;凳子则让学生们自己带。
村里刚一宣布开学,一下子来了20多个学生。家长的心情是急切的,然而,野惯了的孩子们却很难调教,刚开始的几天,有的哭,有的闹,素贞的嗓子都喊哑了,也不见效。最难办的是那些小一点的孩子,还需要素贞跟着去厕所递手纸、擦屁股。
许多人说她这样做“不值”,一腔热血的素贞也有点动摇了。素贞的家境条件较好,一个月40元钱工资,还不如父母给的一次零用钱多。但她知道,如果她放弃了,放弃的将是全村家长的殷切期盼。而且孩子纯真的目光也深深刺痛了她,“我必须坚持走下去!”
就在这个小土屋里,这个亭亭玉立的花季女孩一呆就是7年。
一把推子、一把剪子,彰显一位母亲的博大情怀
台湾有一位名叫高震东的教育家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爱别人的孩子,像妈妈一样当好一个老师。”康素贞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班里的马曹鹏爱吃指头、常流口水,因为智力障碍,常常屙在裤子里。一次,正靠墙站着的小曹鹏又屙裤子了,大便顺着开裆的裤子弄得满墙都是。见老师来了,一旁哄笑的孩子们跑开了,康素贞却默默地拿起了抹布、扫帚,小心地收拾起来,并把孩子的衣服洗净、晾干。
鱼山村的群众居住比较分散,最远的孩子离学校有两公里远,有些中午不回家的孩子就成了素贞家里的常客。每年夏天,她总是到药店抓回凉药,在家里给学生熬制凉茶。
班里大多数学生“少修边幅”,有的头发太长,有的上学来时忘了洗脸。给孩子们洗脸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后来,她干脆买了推子和剪子,自己动手给孩子们理发。毎到下课时间,这个年轻女教师给孩子们理发的优雅姿势,成了校园里最抢眼的风景。
一辆车子、一把椅子,传递爱的热度
2003年年底,村里的学校正在进行总结复习,这时,教五年级数学的王殿明老师身患重病住进了医院。在人手少的情况下,素贞二话没说就接下了王老师的数学课。可她刚接不久,婆婆就不慎摔伤,腿骨被折断。当时丈夫不在家,家里只有他7岁的儿子和婆婆生活在一起。
学生要紧,婆婆也要紧。无奈之下,素贞就借了一辆车子,把婆婆拉到了学校。素贞本来就窄小的办公室多了一张床、多了一把病人坐的专用椅子。这段时间,素贞娇弱的身影就不断穿梭在孩子们和婆婆的身边。一边教课,一边伺候婆婆。
前不久,好消息传来,康素贞被评为今年“洛阳市优秀山村女教师”,乡亲们和学生们知道,这是康素贞应该得到的荣誉,是她用满腔爱心和辛勤汗水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