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动态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让“学为中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更加注重以人的成长发展为坐标原点,课堂应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也必须由“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学为中心”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线。国外研究认为,学习力是“指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应包含“主动学、学会学、自能学”三个层次,每一个学生在提升学习力的过程中同时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性(如图1)。
一、谱写“学为中心”的课堂主旋律——着眼于“主动学”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课堂上,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这个最后的内化过程不是由教师的教来完成的,而是依靠学生的学完成的。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关注学生学习的“动力层”(如图2),就能引发学生主动地学,这也是谱写学为中心的课堂主旋律的前提。
要引发学生“主动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由只关注“操作层”,变为既关注“动力层”和“实施层”,又关注“操作层”,这样才能符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实现由动机到目的的目标。
(一)创设适合学生“想要学”的学习情境
首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想要学的情境。以往的课堂是以教师和教为中心的,教师控制着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没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的情境。由“教”走向“学”已成为当前和未来教育的基本特点,教师应树立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方面都能成才的理念,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学习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注重能力尤其是学习力的培养,全员学习、学会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学中育人,促进全面发展。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和引发学生主动地学。
其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关注学生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提供由教变学且能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情境,因材施教,以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进程、速度、状态、能力和风格等需求,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支柱。
通过着眼于教学的“动力层”,就能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设置适合学生“喜欢学”的多彩课程
布鲁姆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课程是连接教师与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中介,是使一切教育活动得以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资源。设置学生内心喜欢的多彩语文课程,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和前提。就学习内容来说,“学为中心”的课程应打破过去统一的教材和固定化课程体系,每个学生除了完成国家的基本语文课程内容以外,还可以通过多种选择形式,依据不同的天赋、潜能、个性、喜好等,来设计和选择适合自己喜欢学的个性化语文课程内容。如,阅读课堂上教师不再拘泥于一本教材,可以进行教材整合并利用iPad(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差异化的阅读文章或整本书,供自主选择,甚至可定制自己的语文课程学习规划和内容。学生通过挖掘潜能,依据优势智能,利用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引发喜欢学的兴趣,激发主动学的内部动机,从内心产生喜欢语文的美好情感,满足不同学生从补短走向扬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提出引发学生“主动学”的深度问题
除了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和创设想学的情境以外,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启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思维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主动学习的起点。教师和学生应在学中思考,不断提出有价值且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以点燃积极持续思考欲望的学习兴趣。
所以,引导学生逐渐由被外部动机吸引,转变为为掌握学习内容和被学习内容吸引及满足兴趣需要的内部动机驱使,才能真正引发学生主动学。
二、唱响“学为中心”的课堂主旋律——致力于“学会学”
引发学的欲望后,再关注“实施层”:引导学生学会有目标、有方法、有深度地学,直至得法、得道,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才算真正学会学。
(一)要学会有目标地学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导航仪,它决定学习行为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个人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每节课上要学会什么?即每节课一定要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到何种程度等。
(二)要学会有方法地学
条条大道通罗马,引导学生有方法学的路径有很多,其中,构建有利于学的教学模式是重要路径之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操作性、稳定性、灵活性等功能,从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以“学为中心”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语文素养”为重点的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并形成模式群,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唱响“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主旋律的重要路径。目前,我们研究的以学为中心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五步导学模式””专题教学模式”等。
如何运用模式引导学生有方法地学?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子书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能真正实现“学为中心”培养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一般操作流程为(如图3):
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课前师生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单”,学生运用此单结合电子书包自主进行个性化学习,发现疑惑点和兴趣点等。小组通过电子书包交流自学内容,结合每个人的自主学习单,互相提醒需要关注的重难点、易错点和兴趣点等,提出学不懂的问题。
2.筛选问题,合作探究。电子书包系统会自动呈现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及每一个问题提问次数多少的柱状图。对提问率高、多数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共性问题,结合文章重难点、文本体式特点、学生学情等,由小组和教师共同协商,从中筛选出并带着最有价值、最值得共同深度探究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学习、探究理解、建构意义,然后再由学习共同体通过生生、师生、生本等多元对话,最终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掌握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分享,解决问题。全班合作交流,教师重点点拨引导学生关注那些他们关注不到或理解不到位的深层内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生关注不到的教师再引导,学习不深的再深度引领,学不会的再巧导精讲。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会内容、领悟方法;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有效策略,既得法又得道。
4.领悟方法,迁移运用。领悟、总结出学法,并迁移用法,学会语言文字运用。课后,再运用所学方法,进一步进行方法迁移和拓展应用,直至学会并能学以致用,教师依据个性进行多元评价。
这一种模式,从教学思想上看,体现了“以生为本”;从整个学习过程看,体现了“学为主线”:“课前引发学——课中学会学——课后自能学”;从整个学习流程看,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体验,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结合独特体验真正实现了每个学生与文本、同学、教师、编者的互动对话,又产生了学习体验的个性化;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也实现了学习方法的个性化。整个过程,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长期运用这样的模式,就能引领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得法、得道(道即规律)、学以致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持久的兴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自能学习水平,构建个性化课堂。
课堂教学有模式,但决不能模式化。面向未来,学习中心的混合学习与合作学习将成为学的主要模式。总之,凡是“基于学、指向学、引发学、促进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模式群,就能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三)要学会有深度地学
学习可以分为浅层次和深层次学习(即深度学习)。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就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分为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六个层次,这一认知维度层次划分中明显蕴含了“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其中深层次学习应为深度学习。安富海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从认知层级来看,深度学习是对应着“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四个较高级的认知层次学习;从教学目标来看,深度学习的目标着重指向高阶思维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从关键能力来看,深度学习着力发展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从教学策略来看,深度学习主要以自主质疑之后的探究发现学习为主……在学生初步会学的基础上,将学习不断引向深度学习,才能学得更好,才算真正会学。
当然,建立在学会基础上的会学,成为课堂主旋律,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学,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等。
三、回旋“学为中心”的课堂主旋律——成功于“自能学”
自能学是指学生在想学、会学的基础上,最终达到能独立学、持久学和快乐学的地步。换句话说,就是学成为了学生生命的自觉。学生已真正具备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创新的能力,最终能实现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幸福成长。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将更有利于学生自能学习、个性化学习,更有利于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升能力,培养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唤醒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的觉悟,提升生命价值,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未来的学为中心,将不再局限于学校课程和课堂上的学习,未来网上或生活中会有不同的学习中心和学习元,每一个学生可以进行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式学习,并共同构成不同的学习社区。在未来,学为中心将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线上与线下教育的壁垒,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自能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学生是主体,学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决不能忽视那些辅助旋律,即不能否认教师的教。只不过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上,“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师要导在关键处、难点处、兴趣处、矛盾处、歧义处等,要顺学而导、巧导精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略有删减)
老校区
地址:新乡市金穗大道51号
电话:0373-5082653
传真:0373-5082653
邮编:453000
东校区
地址:新乡市平原路东段
电话:0373-5056100
传真:0373-5056100
邮编:453002
南校区
地址:新乡市丰华路南段
电话:0373-3552588
传真:0373-3552501
邮编:453000
扫一扫关注
一中官方微信